茅山道派,作为道教的一个重要流派,其发源和历史可以追溯到西汉初年,但真正的成型与发展则是在南北朝时期。以下是对茅山道派发源和历史的具体阐述:
发源
西汉初年:据传说,茅山道派最初是由三茅真君所创。三茅真君,即茅盈、茅固、茅衷(也有说法为茅寅、茅固、茅中),为西汉咸阳人,曾在茅山(原名聚曲山)修道炼丹,救济众人。他们得道飞升后,人们为了纪念他们的功德,遂将聚曲山改为三茅山,简称茅山,并将他们尊奉为三茅真君。这是茅山道派名称的由来。
上清派的发展:茅山道派与上清派有着紧密亲密的关系。上清派是道教的一个重要流派,其教义、方术及历史在杨羲、许谧等人的传承下逐渐发展。他们在茅山建立了上清宗坛,为茅山道派的形成奠定了基础。
历史发展
南北朝时期:南北朝时,陶弘景成为茅山道派发展的枢纽人物。南齐永明十年(492年),陶弘景辞去官职,归隐茅山,继续并弘扬了上清经法。他悉心编辑了《真诰》《登真隐诀》《真灵位业图》等两百余卷道经,使得茅山成为上清派的传道基地,并开创了茅山宗。茅山宗以上清派为主,相容其他道派道法和儒释思惟,逐渐发展成为道教的一个重要流派。
唐宋时期:唐宋两代是茅山道派发展的壮盛时期。唐代,茅山道派人才辈出,如王远知、潘师正、司马承祯、李含光等高道常常被请入京呈文道法、举行科仪,备受礼遇。宋代,茅山历代宗师多得朝廷所赐“先生”称号,茅山道派的影响力进一步扩大。
元明清时期:元朝以后,茅山派归于正一派,即现在的正一道。在明清时期,茅山道派固然与其他道派相互融合,但其独特的修行方法和符箓法术仍旧得以留存和传承。
修行方法与特色
主修经书:茅山道派主修上清、灵宝、三皇等经书。
最高神:奉元始天王、太上大道君、太微天帝君、后圣金阙帝君、太上老君等为最高神。
修行方法:主张思神、诵经、修功德,兼修辟谷、导引和斋醮等。茅山道派以符箓法术著称,其符箓体系分为金、银、紫、蓝、黄五色,具有不同的威力和效用。
法术与手决:茅山法术共计有数百种,包括攻击性法术、辅助性法术等。茅山宗的羽士在施术时往往配合手决,手决多达七十余种。
综上所述,茅山道派作为道教的一个重要流派,其发源可以追溯到西汉初年,但真正的成型与发展则是在南北朝时期。经由唐宋两代的壮盛发展,元明清时期的融合与传承,茅山道派至今仍旧留存着其独特的修行方法和符箓法术,对中国的文化、哲学、医学等方面都产生了一定的影响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