整理旧物时,在奶奶的嫁妆箱底摸到个油纸包。揭开三层红布,褪色的符纸簌簌作响,恍惚间又见老人家戴着老花镜,就着煤油灯穿针引线的模样。那股淡淡的樟木香仿佛还在鼻尖萦绕,混着朱砂特有的矿石气息,勾连起代代相传的守护密码。
坊间常说的"太岁压运",倒让我想起老家门前那条九曲溪。每逢汛期,阿公总要带我在拐弯处垒几块青石,他说"水势急了得有个倚靠"。这和《淮南子》里"太岁避忌"的智慧异曲同工——人生长河遇上急转弯,总得寻个稳住心神的法子。您瞧那古画中的岁君像,蟒袍玉带的威严下,分明藏着庇佑众生的慈悲。
说起制符的讲究,倒像在听老茶客说茶经。辰砂非得是湘西老矿脉里采的,透着暗红血色;接雨水的陶瓮要埋在桂花树下整三年;更别说画符师傅得斋戒七日,子时沐手更衣。这让我想起幼时见庙里道长制符,狼毫起落间似有清风绕腕,黄纸上的符文竟微微发烫。您说这是玄机还是匠心?要我说,倒像清明前的龙井茶,非得天时地利人和才出得了那口鲜灵。
前年腊月帮亲戚请符,正赶上送灶次日。老师傅捧着罗盘在院里转悠,突然驻足西北角:"这儿的气脉跟太岁星君最投缘"。后来才懂,这就像给手机找信号满格的位置,腊月里天地磁场正在"刷新系统",正是调频的好辰光。倒是见过年轻人把符纸塞手机壳,这跟把供果放微波炉加热似的,总觉着差了点意思。
我二婶子当年犯太岁,把符箓供在梳妆镜前,日日对镜念叨。结果越念叨越心慌,倒应了《清静经》里"妄念作祟"的说法。后来改成压在枕下,说来也奇,那阵子总梦见故去的老伴在溪边垂钓,醒来反倒心平气和。要我说,符箓的灵验不在香火旺不旺,倒是这份心安最难求。
现下流行电子符,扫码就能请。这让我想起用电子香供奉祖先,蓝光荧荧的终究少了烟火气。去年见个姑娘把手机屏保设成符箓,锁屏时指尖在符文上摩挲,倒有几分"指上修持"的禅意。可见形式终归是渡河的筏子,心存敬畏才是真章。
岁末寒风卷着枯叶打旋儿时,总有人家檐下飘起新的红符。这红艳艳的纸片子,说是镇太岁,倒不如说是给惶惑的心找处港湾。您若问灵验几何?且看那山寺檐角的铜铃,风过铃响不是为驱邪,倒是提醒行人:心安处,自有福泽绵长。